行业观澜 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观澜
2万吨废旧布料“漂洋过海” 湖北14人因走私洋垃圾被起诉
发布时间:2014-04-08 来源: 被浏览次数: 361
中国废旧物资网资讯平台:去年3月,武汉海关情报处意外发现,荆州永昌纺织有限公司报关的废纺织品进口后,未运到许可证上批准的利用商。线索交由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海关缉私分局办理后疑问扩大,荆州永昌纺织有限公司、湖北武穴市新矶棉业有限公司等3家具有废旧纺织物处理再利用资质的公司,自2011年至2013年先后向环保局申请《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》(以下简称《许可证》),总额度达到6万吨,但均未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固体废物原料。与此同时,以此3家单位为名的报关材料中,合同、发票、装箱单等票据均有伪造嫌疑。
海关缉私分局进一步调查发现,以此3家单位为名进口的废纺织品,最终都运往浙江省苍南县的18家个体户。经查,赵睿、经明等人进入侦查视野。
去年8月,经明等人走私废物案移送到武汉市检察院审查起诉,检方综合分析后认为该案部分事实不清,申请提前介入海关缉私局尚未侦结的其他4起案件。通过5案并查,一个以骗取许可证、伪造合同装箱单、走私废布料并运往江浙小作坊为“产业链”,涉案人数高达14人的走私固体废物团伙浮出水面。
倒买倒卖 进口许可证顺利到手
2011年9月,嫌疑人熊治华结识荆州市永昌纺织品公司老总卞兆荣。熊治华告诉卞兆荣,只要他提供公司的营业执照、组织机构代码和身份证复印件,就可以帮忙办理环保资质变更的相关文件。卞兆荣同意后,将公司相关文件交给熊治华。
2012年4月,熊治华打电话给卞兆荣,希望卞把公司的公章带到武汉借自己使用。吃饭时,熊治华当着卞兆荣的面在申请办理《许可证》的资料上盖上永昌纺织的印章,并当场给卞兆荣5万元。此时的卞兆荣才明白,熊治华帮忙办证是假,借他们公司资质办理许可证是真,但既然自己已经收取“好处费”,也就默许了。
和卞兆荣一样收取好处后出卖公司资质的,还有湖北武穴市新矶棉业有限公司等9家纺织品公司。2011年至2013年之间,熊治华利用上述模式,先后办理《许可证》额度高达6万吨。许可证办好后,他以9元/吨左右的价格卖于他人,后经倒买倒卖,这些许可证全部落于赵睿之手。
伪造单据 “洋垃圾”走私入境
办理《许可证》是经明、赵睿等人大量走私废物的第一步。2011年,赵睿注册成立天津润成天蕴商务咨询有限公司,经营范围为进出口业务,实为倒卖《许可证》。同时,经明注册成立上海益福公司,主要从事固体废物的进口货物代理事务,公司下设代理部、报关部等部门。
据经明交代,他的客户一般都是自己在国外组织货源,然后委托他代理清关。《许可证》是他向赵睿以35-40元/吨的价格买的。
承办检察官付建中表示,根据相关规定,我国将固体废物分为禁止进口类、限制进口类和自动许可类,而废纺织品则属于限制进口类,进口此类废物必须依法办理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。这是因为废旧纺织品可以作为再生资源进行回收利用,但是必须具备相关资质。
而经明、赵睿等人走私入境的2万吨“洋垃圾”多被运往苍南的“开花厂”。这些开花厂将废旧布料通过机器加工成棉花纺纱。由于都是“小作坊”,没有环保设备,在加工废旧纺织品时产生大量未经消毒的污水,严重污染水源。
此外,这些“洋垃圾”偷运入境时常常沾满大量细菌,很难处埋,将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巨大危害。
通过挂靠有资质的纺织品公司等手段,骗取环保部门许可证,将重达近2万吨的“洋垃圾”走私入境。“洋垃圾”入境后多被“小作坊”通过机器加工成棉花纺纱,消费者深受其害,而在加工这些废旧纺织品时会产生大量未经消毒的污水,严重污染水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