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观澜 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观澜
资源型城市要智慧转型
发布时间:2015-09-21 来源: 被浏览次数: 447
要加大治理环境的投资力度,在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的同时,应制订相关的地方法规,针对当地的环境特点和污染特点,提出治理解决的方案,坚持“谁污染、谁治理,谁开发、谁保护”的方针
对当下许多资源型城市来说,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就是,如何在新常态下实现城市的升级与转型。
《智慧说》有云:“智,法用也;慧,明道也。天下智者莫出法用,天下慧根尽在道中。智者明法,慧者通道。智慧,道法也。”道,即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。法,即做事要讲究方法。或许对许多资源型城市来说,找到实现智慧转型的路径,更为迫切。
其实,推动资源型城市智慧转型,将智慧城市的精髓善用到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中,不光要推进城市数字化的智能发展,更要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智慧地推进转型升级,运用现代科技和智能技术,来提高城市治理和管理水平,提高城市资源配置效率,从而使城市发展更科学、管理更高效、社会更和谐、生活更美好。
资源型城市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,未来新“四化”建设所需求的巨量能源原材料,以及农村人口的市民化,依然需要大量的资源型城市提供及承载。所以,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不是不得已而为之,而是不得不为之。那么,应该如何披荆斩棘,突破重围,爬坡过坎,推动资源型城市智慧转型呢?
加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,科学合理地规划智慧城市建设。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来看,应该根据党的十八大有关促进新型城镇化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战略出发,全面系统地规划智慧城市建设。智慧地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,要使资源型城市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、信息化、城镇化相互融合道路。中央相关机构应该出台明确的标准和要求,规范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过程。住建部曾多次强调“一城一策”,应该根据城市本身的特点进行智慧城市建设,而不应该用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要求、评审、通过。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,应该多听取当地政府、企业和百姓意见。智慧城市需要有智慧的领导、智慧的企业和智慧的人民,只有将所有人的智慧集中起来,让城市显现出人的智慧,才是智慧城市。
新型产业是经济发展的“引擎”。推动资源型城市智慧转型,没有一批成长性强的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崛起,就不可能有资源型城市的崛起。充分应用以物联网、云计算、无线宽带、三网融合等为主要内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,实施创新驱动战略,使资源型城市走上科技创新支撑的轨道上来。要积极建立资源型城市的创新体系,包括政府支持体系、企业科技体系等,强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。此外,科技投资本质上是对未来的投资。与建设有形的工厂、楼宇、道路等相比,对科技的投资往往更能体现政府的远见和胆识。国内外经验表明,资源型城市转型,仅有资本和项目是远远不够的,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这一现代生产要素的充分投入和积累。此外,将产业园区作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“探路者”和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的“顶梁柱”来发展,扎实推进基础设施规划建设、征地拆迁和招商引资工作,园区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,产业集聚发展形成气候,产城融合发展雏形已经显现。
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。根据资源型城市大多数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低、技能单一、适应能力差、转移就业难度大等实际状况,尤其智慧城市的推进更需要高技术人才,所以应当建立与本地区转型模式相匹配的人才引进政策,服务于当地的产业转型。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定向培养,加大对优秀职业经理人和财政金融人才的引进。其次,营造良好的选人用人环境。一是机制留。市人才办公室负责制定实施公开、平等、竞争、择优的用人机制和“能上能下”的激励约束机制,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。二是待遇留。对于引进的高层次人才,市委组织部及人才办公室要在编制、职务、职称、报酬、住房等方面依据转型升级需要视个人能力、贡献大小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,对其随迁亲属就业,子女教育等方面从优安置。
最后,治理改良生态环境。智慧地推进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,就更需要保护生态环境。生态转型回答了经济发展“为了什么”。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,坚持“矿产资源开发与与加工转化相结合,开采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”的原则,协调好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和环境整治的关系。要加大治理环境的投资力度,在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的同时,应制订相关的地方法规,针对当地的环境特点和污染特点,提出治理解决的方案,坚持“谁污染、谁治理,谁开发、谁保护”的方针,以确保治理环境的可靠资金来源。